|
翻開《苗嶺》的瞬間,指尖觸到的不只是油墨的清香,更是一種溫熱的震顫——那些被悉心收錄的文字與畫面,像春溪漫過鵝卵石一般,將“教育”二字從抽象的概念,浸潤成可觸可感的生命圖景。這方小小的園地從不空談理念,只是默默訴說著:真正的教育,必須遵從教育規(guī)律,是讓文化如苗嶺的霧嵐般,在晨昏交替中悄然滲入每一寸土壤。
《苗嶺》是盤中的一本校刊,凝結著全校師生的智慧,小楊作為學校宣傳工作的骨干力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也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當《苗嶺》即將印刷之際,我卻回到編制單位上課。這其中的滋味,只有親身經歷之人,才會明白。說一句,或者是說一大堆有力量的話,是不太費勁的。要做一件有力量的事,卻十分不易。
當教育回歸到"看見每個生命獨特的生長節(jié)奏",《苗嶺》便成了最真實的記錄者。文化的力量,藏在那些"約定俗成"的細節(jié)里。是值日生清晨清掃落葉時的輕手輕腳,是畢業(yè)多年的校友返校時仍能背誦的校歌旋律,是老師在耕耘的土地給予學生無私的關愛?!睹鐜X》懂得,真正的文化傳承從不是口號,而是像苗嶺的竹篁,在風雨中拔節(jié)有聲,在靜默里扎根有痕。你會在學生筆下讀到對食堂阿姨的感恩,在教師隨筆里看見對教育初心的叩問,這些細微處的精神共識,正像接力賽的交接棒,在一代又一代苗嶺人手中溫暖傳遞。
這份??褚粓鲇啦煌P膶υ?。每一篇文字都是一棒交接,每一幅照片都是一次回望,每一張美術作品都是一次美的熏陶。讓"教育"不僅是當下的耕耘,更成為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
當我們在《苗嶺》中讀到晨讀時的書聲、實驗失敗后的眼淚、藝術節(jié)上的靈光閃現(xiàn),便懂得教育的本質從未改變——它是喚醒,是等待,是像苗嶺的山泉滋養(yǎng)草木般,讓每個生命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生長姿態(tài)。這本薄薄的刊物,承載的不是炫耀的成果,而是一群追光者在教育長路上的深深淺淺的腳印。
合上《苗嶺》,夜幕已經降臨,作為一個曾經奮斗過的孤獨者,我不在乎那些外在的吹噓,關鍵是你做了什么。那些被文字定格的瞬間,終將在時光中發(fā)酵成更綿長的力量,而關于教育的思考與實踐,如同苗嶺的云霧漫過溝壑,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漸漸凝成照亮未來的精神之光。這大概就是《苗嶺》存在的意義——讓每一次翻開,都成為重新看見教育本真的開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