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春三月,風光無限。當你走進位于梵凈山腳下的寨英古鎮(zhèn)時,會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感覺。
春日的寨英古鎮(zhèn),仿佛被時光的筆觸輕輕暈染,將六百年的滄桑與當下的生機揉成一幅水墨長卷。細雨初歇,寨英河畔的霧氣尚未散盡,遠處的梵凈山輪廓在云嵐中若隱若現(xiàn),宛如一位靜默的智者,俯瞰著這座被歲月雕琢的古鎮(zhèn)。青石板路蜿蜒如蛇,苔痕斑駁的城墻與飛檐翹角的古建筑群相映成趣,恍若一幅未干的丹青,每一筆都藏著光陰的故事。
清晨的寨英古鎮(zhèn),總在細雨的浸潤中蘇醒。檐角的雨滴輕敲青瓦,濺起一串清脆的聲響,驚醒了蜷縮在門楣上的野貓。巷口的木門半掩,門楣上“龍騰四海雄風在,蛇舞九洲瑞氣生”的對聯(lián),被雨水洗得愈發(fā)清晰,透出幾分悠然的哲思。老人們坐在門檻前擇剛剛采摘來的野菜,鴨腳板、蒿菜與折耳根等野菜散落一地,閑談聲與檐下晾曬的各種顏色衣裳一同在風中搖曳,將生活的詩意揉進春光里。
穿行于古鎮(zhèn)的大街小巷,春意從每處細節(jié)滲出?;张神R頭墻的白灰剝落處,新生的野草倔強地鉆出縫隙;苗家吊腳樓的木窗欞上,藤蔓纏繞成天然的綠簾。四合院的天井中,雨水順著石槽匯入暗渠,寓意“肥水不外流”的智慧,至今仍在無聲流淌。春日的暖陽斜照,將木雕窗花的光影投射在青石板路上,仿佛時光在此刻凝固,又悄然流動。
寨英古鎮(zhèn)的春,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歷史的回響。明洪武年間(1385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派第六子朱楨率十萬大軍從湖南順沅水入黔,最后駐守此地,砌石為墻,筑城為堡,軍事要塞的雛形初現(xiàn);明清及民國時期,川鹽湘貨在此中轉,商賈云集,讓這座山間小鎮(zhèn)成了多元文化的熔爐,商業(yè)從此日趨興旺。如今,城墻上的青苔與城門石刻的八卦圖,仍訴說著驅邪祈安的古老信仰;古碼頭的石階被春水浸潤,依稀可見當年舟楫往來的痕跡;高聳的城門下,恍惚間聽見明朝征虜將軍湯和、穎國公傅友德的鐵騎踏過青石板路的回聲。
行至何家壩巷,水門與碼頭的拱洞下,春水潺潺,映出倒影中的紅石板古道。這曾是歷史上川楚之民最早進入貴州朝覲梵凈山的東線古道必經(jīng)之道,亦是連接梵凈山與沿河烏江碼頭的商路,朝圣者們背著行李,或商隊挑著鹽巴與茶葉,在春雨中踏出深深的足跡。而今,紅石板上已無車馬喧囂,唯有野花從縫隙中綻放,如繁星點綴的星河。
暮色漸濃時,春夜的寨英古鎮(zhèn)又換了模樣。古鎮(zhèn)城外宮庵寺的檐角挑起一輪明月,山嵐如紗,燈火次第亮起。忽聞鼓點鏗鏘,36米長的滾龍騰躍而起,篾圈上的鱗甲在月光下泛著銀輝,如一條巨龍游弋于燈火闌珊的街巷。舞者踏著鼓點,將“陰陽相生”的傳統(tǒng)演繹得淋漓盡致。這不僅是600年來技藝的傳承,更是古鎮(zhèn)人對自然與生活的敬畏——滾龍舞過之處,春意更濃,仿佛連檐角的馬燈都沾染了祥瑞。
春日的寨英古鎮(zhèn),煙火氣里藏著千年不息的匠心。冉小妹的米豆腐攤前,剛出蒸籠的米豆腐蒸汽裊裊升起,金黃的米豆腐放在簸箕里,如琥珀般晶瑩剔透。她家的米豆腐選用本地梗米,以糯稻草灰水浸泡,石磨成漿后文火慢熬,凝固后切絲涼拌,入口滑潤如綢。楊勝六家店鋪門前,剛剛出鍋的鹵鴨子,鹵味純正,香氣四溢。經(jīng)過200多年的傳承和發(fā)展,他家的鹵鴨至今仍保留原生態(tài)的純手工制作。為保證鹵鴨肉質鮮美、口感細膩,需精選養(yǎng)殖兩年以上,全程不添加人工飼料喂養(yǎng),且原生態(tài)純天然放養(yǎng)的本地麻鴨作為基本原料。出鍋后的鹵鴨,外形完整、色澤飽滿、干而不燥、油而不膩,肉嫩味鮮、口感極佳,具有健脾開胃等功效,男女老少皆宜。不管是古鎮(zhèn)的米豆腐,或是鹵鴨子,這一道道傳承百年的手藝美食,是春日的饋贈,也是游子鄉(xiāng)愁的寄托。
緊靠西門的“萬壽宮”舊址(又稱江西會館),木門吱呀作響,門楣上的雕花雖已斑駁,卻仍能窺見昔日的繁華。據(jù)說萬壽宮于清康熙年間(1661—1722年)修建,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成,占地面積八百四十平方米。會館曾是湘鄂贛商賈的聚集地,檐角的“美人靠”與吊腳樓的戲樓,將江南的雅致與苗疆的豪邁融于一體。春日的陽光斜照,木梁上的燕巢新筑,雛鳥啾啾,恍惚間似有百年前的茶香與算盤聲從梁柱間飄出。
寨英古鎮(zhèn)的春,亦是修復與新生的季節(jié)。近年來,古鎮(zhèn)以“修舊如舊”原則修繕古建筑,既保留四合院的雕花門樓,也延續(xù)了居民的生活煙火。萬壽宮、福壽宮、裕國通商、八大商號、古作坊及松江茶樓等多處古跡重煥光彩,青瓦覆頂、紅漆描金,與周邊環(huán)境和諧共生。游客穿行其間,既能觸摸歷史的溫度,亦能感受時光沉淀后的從容。
登上古鎮(zhèn)南門外的山巔,站在觀景臺遠眺,寨英河如碧玉帶繞城而過,古鎮(zhèn)城墻下田地間金黃的油菜花與古城墻相映,春日的柳絮隨風飄落,落在居民晾曬的臘肉上,落在孩童嬉戲的石板路上。這座曾以“小南京”“梵凈古都”聞名的商貿重鎮(zhèn),如今褪去喧囂,卻在春日的溫柔里,找到了新的生命——它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活著的歷史,是武陵山脈深處人與自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融的壯麗詩篇。
暮色四合,華燈初上,倚在宮庵寺的石階上,看春夜的燈火漸次熄滅。山嵐如紗,裹著滾龍巡游的余韻,裹著米豆腐的清香,裹著鹵鴨子的鮮美,裹著門楣上未干的雨痕。寨英古鎮(zhèn)的春,是青瓦白墻上的苔痕,是滾龍舞動的光影,是門楣對聯(lián)的豁達,更是千年古鎮(zhèn)在新時代的靜默守望。它如一首未完的詩,等待更多人駐足,聆聽山水與人文交織的韻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