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對于我來說,的確是一個非比尋常、期待已久的特殊日子。從北京回到貴陽,參加貴州民族大學舉行的費孝通先生和家父歐百川銅像落成儀式,心情非常激動,久久難以平復。
此時此刻,情不自禁讓我回想起家父五十年代初期在貴州從事民族工作的深厚淵源與人生軌跡,尤其是貴州民族大學前身——貴州民族學院創(chuàng)建過程中的一些感人故事。
1950年初夏,在賀龍元帥舉薦下,家父歐百川經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先后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貴州省人民政府委員、貴州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從重慶回到闊別多年的貴州家鄉(xiāng),從事民族工作,開啟了自己人生與事業(yè)的新起點、新時代。
家父是少數民族知識分子出身,年輕時曾不畏艱險,兩次徒步千里到貴陽求學。他歷來對社會不公尤其是民族歧視,感同身受,深惡痛絕。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就是這個原因,導致他后來投筆從戎,躋身軍旅,身經百戰(zhàn),成為一名職業(yè)軍人。1926年初,他毅然決然率部投奔賀龍元帥,參加北伐戰(zhàn)爭,戰(zhàn)功卓著,升任國民革命軍20軍1師副師長兼2團團長。在舉世聞名的南昌起義中,追隨周恩來、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打響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抗日戰(zhàn)爭期間,歷任國民革命軍第82師副師長、師長,參加過淞滬會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長沙三次會戰(zhàn)等著名戰(zhàn)役。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因不滿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遂退出現役,解甲歸田,隱居川東秀山。家父特殊的人生閱歷和經驗,使他深刻懂得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也更了解少數民族青年求學之路的太多艱辛和不易。所以,在他擔負全省民族事務領導工作以后,在抓好各方面工作的同時,十分重視民族教育事業(yè)。
1950年8月,中央民族訪問團第三分團來到貴州,開始為期七個多月的慰問活動,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就是中央民族訪問團副團長兼第三分團團長。家父與費孝通教授因此相識相知,從此結下深厚的革命友誼。
在貴州慰問期間,費先生給家父透露,中央已經明確,擬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學院,并在西北、西南、中南等大區(qū)設立中央民族學院分院,在各有關省份設立民族干部學校。旨在培養(yǎng)大批少數民族干部和少數民族專業(yè)人才。家父當即詢問費先生,貴州能不能也爭取設立一所相應的分院,費先生表示認同并提供了很好的意見。隨后,家父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匯報,提出在貴州設立西南民族學院分院的建議,得到了充分肯定,同意就此動議爭取西南局和西南民委的支持。
1950年9月,家父歐百川受貴州省委省政府委托,擔任貴州省少數民族觀禮團團長,帶領貴州各民族代表赴重慶集中,然后與四川、云南少數民族代表共同組成西南少數民族國慶觀禮團進京觀禮。行前,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蘇振華,省人民政府主席楊勇親切會見觀禮團并當面委托家父,請他向西南局領導和西南民委反映在貴州設立西南民族學院分院的訴求及相關事宜。
在重慶期間,家父按慣例,第一時間拜望了老首長賀龍元帥,并就在貴州單獨設立民族學院等事項當面向他請示。賀龍元帥時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qū)司令員。在聽了家父匯報后,賀龍元帥當即明確表態(tài):“這個要求很好,我支持,趕快上報”。與此同時,家父也就此事以個人名義向西南民委王維舟主任作了匯報,同樣得到鼓勵和贊同。另外,在西南局組織的各民族代表座談會上,在家父引導啟發(fā)下,眾多代表紛紛就民族工作提出意見建議,其中最為集中的一條就是:希望西南局、西南民委在貴州設立民族學院。這些意見建議得到回應和采納,后經西南局于1950年11月6日函轉貴州省政府,為省委、省政府作出“設立民族學院”等重要決策提供參考。觀禮團到達北京后,家父又不失時機地向中央民委領導反映,請求中央民委幫助呼吁,支持貴州設立民族學院。
正是在費孝通先生與家父歐百川達成共識、共同倡議的前提下,經過積極爭取、多方協(xié)調與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經由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成立西南民族學院貴州分院籌備工作機構。1950年11月16日,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并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辦事機構設在省民委。當時定名為西南民族學院貴州分院,主要任務是培訓少數民族青年干部,培訓時間半年一期,第一期擬招收200名學員。后來,在賀龍元帥的親切關懷下、在西南局、西南民委和中央民委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最終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同意貴州單獨設立民族學院。1951年1月29日,籌委會召開第二次會議,隨即正式更名籌備設立貴州民族學院。這是貴州民族學院歷史上乃至貴州省各民族政治生活中值得書寫的一件大事!與同時期成立的其他民族學院相比,貴州民族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以省份命名的民族學院。它標志著,從此以后,貴州少數民族同胞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高等院校!
1951年5月17日,貴州民族學院開學典禮隆重舉行。時任省委書記蘇振華親自出席并作重要講話,家父歐百川在開學典禮上也講了話。他在講話中特別強調,貴州民族學院的創(chuàng)辦是一個新的歷史創(chuàng)舉。能夠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同胞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習機會,這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教育事業(yè)的結果。全省四百萬少數民族同胞要感謝黨和政府,全體學員要懷揣感恩的心,擔起肩上的責任,努力學習,不辜負黨和政府的關懷厚愛,不辜負學校全體老師的辛苦教育,不辜負全省400萬少數民族同胞的殷切期望。他勉勵全體同學,要樹立高尚的理想和抱負,努力學習,不斷進步,為建設新中國新貴州,建設民族友愛團結的大家庭貢獻力量。
1951年以后,家父相繼擔任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貴州省各族各屆人民代表會議協(xié)商委員會副主席、貴州省民委主任、貴州省副省長等重要職務。但民族工作特別是民族教育事業(yè),始終是他高度重視,最為關注,傾注心力,付出最多的頭等大事,更是他老人家一直以來的最大牽掛和畢生情結。
1952年上半年,為了加強少數民族干部培養(yǎng)工作,進一步發(fā)展民族高等教育事業(yè),貴州省民委報請省委省政府同意,決定貴州民族學院遷建新址。這是貴州民族學院創(chuàng)辦初期又一件具有轉折性意義的重要大事。省委省政府委托時任省民委主任的家父歐百川負責主持此項重大工程。1952年7月3日,家父主持召開民院遷址新建專題會議,決定擴大辦學規(guī)模,按學員500人,干部職工200人,共700人規(guī)劃,總預算為50億元(注:舊幣1萬元相當于現在的1元)。方案報經省委省政府及西南民委批準后執(zhí)行。期間,1952年12月19日,賀龍元帥到貴州視察工作,家父前往花溪公園拜望賀龍元帥。賀龍元帥十分關心貴州民族學院辦學情況,交談中詢問道:“民院開學了嗎?”家父應聲回答:“已經開學一年多了,但校舍原來是一個教會中學,很簡陋,不像學校。我們已決定遷址新建,報告已經正式報送西南民委?!辟R龍元帥當即表態(tài):“好,爭取遷址,建好后,我來看一下?!?954年夏天,賀龍元帥再次來到貴州。在家父的邀請和陪同下,賀龍元帥蒞臨貴州民族學院視察,親切接見廣大教職員工,并對貴州民族學院辦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對民院今后發(fā)展提出明確要求。
以上所述,初略回顧和追憶了家父歐百川與貴州民族學院初創(chuàng)時期相關聯的一些工作片斷和點滴事跡。雖然大都是一些年深日久、零星細碎的過往舊事,但透過這些塵封已久、時過境遷的如煙往事,我們仍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當年貴州民族學院創(chuàng)辦、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費孝通、歐百川等老前輩與貴州民族學院結下的不解之緣與深厚情結。他們曾經以對民族、對國家、對黨高度負責的精神,殫精竭慮,盡心盡力,一往情深地為貴州少數民族高等教育事業(yè)鼓與呼、助與推,作出了值得歷史銘記的重要貢獻。我認為,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堅定信念,仍然應該是我們標注歷史的精神座標,是我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后人緬懷、尊重和傳承。
今天,再次來到貴州民族大學,來到父輩們曾經為之奮斗過的地方,耳聞目睹七十多年來貴州民族高等教育事業(yè)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遷和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內心感到特別的欣慰和高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當年老一代人創(chuàng)建的貴州民族學院,如同一棵極具生命力的幼苗,歷經風雨,飽經滄桑,開枝散葉,已然成為一棵根深蒂固、花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如今的貴州民族大學,學科完備齊全、師資力量雄厚、辦學規(guī)模宏大、科研實力強勁、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蓬勃發(fā)展的大好景象,早已成為貴州省名列前茅、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梢哉f,家父他們畢生為之奮斗的追求與夢想,他們魂牽夢縈的初心與夙愿,已經實現和正在實現。我想,如果兩位老人家在天之靈有知,應該可以含笑九泉了!
最后,再一次向貴州民族大學的領導和同志們表示由衷的感謝!真誠的期待和祝愿:貴州民族大學越辦越好,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歐亞平)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秘書長)
文章來源:《文史天地》公眾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