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下,公立醫(yī)院難以獨立承擔核酸檢測的需求, 第三方檢測機構大舉進入市場, 不同于公立醫(yī)院嚴苛的政府定價,第三方檢測機構具備自主議價權。尤其在供不應求背景下, 第三方檢測機構還可以上門取樣、快速出具結果,售價自然水漲船高。高出一倍不止。相比于市場供需導向,成本低才是暴利的關鍵。核酸檢測的成本主要是試劑成本以及人工成本,單次核酸檢測的最大成本不超30元, 即便是依據政府指導價,利潤率最低也遠超100%。這是一個撈金的好時機。資本必然嗅到了商機,
經查目前“新冠檢測”相關上市企業(yè)共有一百多家,這些企業(yè)2021年全年的凈利潤總和為74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已經超過去年全年。隨著相關公司業(yè)績一路水漲船高,與之相反,社會上的質疑聲越來越大,核酸檢測相關公司被指“發(fā)國難財還招搖過市”。
所以不再強制做核酸已逐漸成為共識。近日,各地密集發(fā)布新政策,降低核酸檢測的范圍和頻次。12月1日,重慶宣布,不再按行政區(qū)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不隨意擴大核酸檢測的范圍。3日,重慶相關負責人甚至提醒市民,“若非必要情況,建議市民不要做核酸”。
此前,成都、北京、深圳等地也相繼發(fā)布最新防控要求。12月1日,成都市衛(wèi)健委表示,除了進入醫(yī)療機構外,市民主動出示健康碼綠碼,測體溫、掃場所碼,即可進入其他公共場所及乘坐公交、地鐵等市內公共交通工具。這也意味著,成都市民進入醫(yī)療機構外的公共場所和乘坐公共交通,不再查驗核酸陰性證明。北京市的最新政策是,北京市公交、地鐵運營企業(yè)在核驗健康信息時,不得拒絕無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的乘客乘車,新措施從12月5日(星期一)開始執(zhí)行,被視為“逐步放開”的信號。今天,曾經因發(fā)明了“抵滬不滿5天者,不得進入餐飲購物等公共場所”被各地效仿而廣受詬病的上海,終于在成都、北京、重慶等一眾先行者的帶動下,后知后覺地宣布“自12月5日零時起,市內公共交通、公園、景區(qū)不再查驗核酸陰性證明”,這個歷來被視為都市文明和社會管理天花板的城市總算是走出了無法磨滅的心理陰影,在防疫措施大概率會迎來變革的前夜,奮起趕超。
要徹底杜絕核酸檢測暴利的現象,僅僅不要求強制做核酸還不夠,各級紀委監(jiān)委應果斷介入,核酸造假企業(yè)被輕輕處理背后有沒有腐敗現象?有沒有利益鏈、保護傘?同時應終止一切核酸企業(yè)IPO上市,切斷核酸產業(yè)背后的資本鏈,斬斷核酸造假屢禁不止的利益根源,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