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江灘連灘、十船九打爛”。
“游烏江畫廊、尋土家文化”。
這四句打油詩成為古老的烏江歷史變遷的真實寫照。
千百年來,生活在萬里長江重要的支流之一貴州母親河烏江兩岸的土家兒女,曾以拉纖推船于烏江古纖道上艱難前行,灘多水急的烏江帶走了無數(shù)土家兒女許多滄桑與靈魂?,F(xiàn)如今,這一切早已遠去,這山、這水、這人在激越的腳步中走向幸福和未來!
遠眺烏江白果坨港口
千里烏江濤聲綿延
纖夫古道上的故事飽經(jīng)滄桑
烏江古纖道,是一條土家先民用血汗凝結的長龍,穿越歲月的時空,記載著烏江黃金水道的興衰和船工的悲歡;她又是一條“南方水上絲綢之路”,把茶葉、木材等黔境土特產(chǎn)帶出深山,匯入江海,漂洋世界,其印跡深深鐫刻于烏江兩岸百丈懸崖上。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司馬錯發(fā)隴西,因蜀攻楚黔中?!薄度A陽國志·蜀志》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船舶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楚商于之地為黔中郡也?!币陨鲜妨暇涊d秦將司馬錯曾率十萬大軍由枳(今涪陵)逆烏江而上,攻取楚黔中郡。這是烏江歷史最早最大的軍事行動,也是烏江最早的水運記載。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貴州科舉教育先賢”思南府土家族進士田秋任四川按察使時上疏朝廷疏鑿烏江航道。清道光十三年(1832年),思南知府楊以增倡修纖道。清光緒三年(1877年),貴州畢節(jié)籍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期間,率鹽務局等官方修纖道,民眾積極捐資,自涪陵向上800余里,開鑿50余道險灘,水運稍暢。從此,川鹽由重慶涪陵上溯烏江,經(jīng)龔灘、淇灘、新灘、白果坨、潮砥灘等盤灘、渡口碼頭,轉運至沿河、德江、思南、石阡,再轉運銅仁等地,每年數(shù)百萬斤川鹽入黔。
蓄水前的烏江共和白果坨段
1934年6月,賀龍等率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軍(紅二方面軍)隊伍輾轉鄂湘黔,搶渡烏江,在沿河(現(xiàn)屬德江)楓香溪創(chuàng)建了貴州高原首個紅色根據(jù)地——黔東革命根據(jù)地,傳播革命火種。長堡、楊河、流渡灘(共和)、潮砥等烏江兩岸土家兒女踴躍參加紅軍隊伍,踏上二萬五千里的長征革命征程,有的浴血犧牲于異鄉(xiāng),有的載譽回歸務農(nóng)默默逝去。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民國政府籌款集資征派石工從思南、德江至涪陵河段以“轟灘為主,開辟纖道為輔”,開辟纖道400處,總長10340米。把糧食、桐油、茶葉等黔境土特產(chǎn)品裝船運出烏江,支援華東華南抗日前線。
1952年至1955年,貴州省第六、第三航道工程隊除改善原低劣纖道外,又新開鑿1483米。從此,烏江天塹變通途,機動船游輪代替了撐桿人力帆船及纖夫船,可是,刻劃在懸崖絕壁間的古纖道依然執(zhí)著地相伴洶涌不息的烏江水。
烏江德江段49公里,主要渡口(碼頭)16處:袁家坨、麻鞋溪、潮砥、仁洞、姜家渡、大沙壩、長堡、白果坨、白蛋子、獨魚溪、上紅坳、下紅坳、神度子、新灘、夾石、望牌等。
其中,白果坨渡口(碼頭)是千里烏江上名不見傳的地名,它沒有龔灘、淇灘、沿河、沙坨、潮砥、思南、思林、構皮灘、回龍場、江界河等渡口(碼頭)出名,但是,它同樣承載著、見證著兩岸土家兒女許多古老的人文故事。
鐫刻在共和境內(nèi)烏江絕壁的纖夫古道
記者就是在這里喝烏江水、聽烏江號子長大的土家后生,旖旎多姿的烏江風光伴我度過難忘的童年時光,險峻奇異的烏江絕壁懸崖的古纖道留給我深深的印記。
2005年4月清明節(jié)期間,記者回老家掃墓“掛親”,重走烏江白果坨熊洞峽谷掛壁公路,俯瞰滔滔烏江懸崖絕壁間有一道深深的古棧道。經(jīng)深入調查采訪查閱相關史料,得知這就是充滿血淚史的烏江纖夫道。于是,記者寫了一篇新聞,在《貴州都市報》(2005年4月18日見報)以《山間那一道長長的“劃痕”烏江發(fā)現(xiàn)千年纖夫棧道》為題予以報道:
這篇新聞內(nèi)容是:“這道‘劃痕’位于德江縣共和土家族鄉(xiāng)白果坨村烏江熊洞峽谷,據(jù)當?shù)乩先私榻B,這是古代纖夫棧道,以前交通閉塞,人們順著棧道沿江而下到沿河、酉陽、彭水及涪陵長江口等地,或沿江而上到思南、余慶、石阡、甕安等地通商,沿途還看到纖夫拉船?!?/span>
“來自四川大學、重慶文物考古所和涪陵博物館等有關專家考察認為,烏江流域是古代聯(lián)系渝、黔、湘重要的經(jīng)濟、文化通道,古纖夫棧道的發(fā)現(xiàn)充分證實了烏江流域是千年前巴人遷徙流動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之一?!?/span>
沒想到,這則幾百字的短新聞,會引起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國際和國家地理頻道、中國廣播網(wǎng)等多家影響力大的媒體關注轉載。如今,只要在百度搜索,“烏江、白果坨、纖夫道”等關鍵詞,都可以見到這篇文章。
奔向長江足音鏗鏘
從“民間碼頭”到“國家港口”
從德江縣城至白果坨烏江渡口(碼頭)公路,是德印公路其中一段,全長53公里,經(jīng)南克、板橋(曾家壩)、共和、跨白果坨烏江大橋、長堡、袁場(袁家灣)至兩河口大橋抵印江縣界。其中,從縣城至共和老場18.8公里,共和老場至白果坨渡口(碼頭)全長4公里,是德江縣在白果坨烏江邊修建糖廠時,由廠指揮部用糖廠的經(jīng)費修建的;共和老場至中壩下踏坪渡口(碼頭)全長11公里,與潮砥渡口(碼頭)隔江相望。1971年11月開始勘測動工,分別由城關區(qū)、潮砥區(qū)組織民工施工,采取民辦公助,土方工程全建勤,一般工具自帶,橋梁工程實行對民工生活補助,料具統(tǒng)一安排等辦法,因中途經(jīng)費不足而停工(留少部分人修建橋梁),1973年復工,1974年建成通車。1988年劃為德印公路。
主孔跨徑僅100米的白果坨烏江大橋
德江至共和白果坨渡口(碼頭)有兩座橋梁比較特殊,其中,牛渡灘石拱橋于1973年5月建成,橫跨于烏江支流牛渡灘河上,是潮砥、楓香溪、長堡等烏江岸邊土家兒女進入德江縣城乃至貴陽的陸地交通必經(jīng)之路;尤其是烏江懸崖掛壁熊洞石拱橋于1979年12月建成,此橋墩坐落于懸崖洞口,施工難度極大,稍不注意就會葬身于滔滔烏江,工人用繩索系在腰部,從懸崖頂下垂至懸崖半腰,揮舞鋼釬鐵錘打炮眼,用硝銨炸藥炸出一條掛壁公路。
原共和公社石槽水寨文玉鐘和白果坨村鄧明榮等土家青年在修建熊洞掛壁公路時,不慎墜入烏江,獻出了年僅22歲的生命。他們被安葬于熊洞橋公路邊,“守護著”過往車輛安全通行。
在白果坨渡口(碼頭)附近有一座橫跨烏江大橋,也就是白果坨大橋。據(jù)大橋碑文記載:1978年9月,貴州省交通廳勘測設計院和德江縣交通局聯(lián)合勘測,將此橋設計為主孔100米,全長138.6米,橋高42.5米,載重汽車15級,掛載80級,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懸臂桁架拱橋體系。1983年6月,由德江縣政府成立指揮部施工,同年12月建成一座跨徑137米的施工吊橋。1984年3月,大橋墩臺下基,進入主體施工。1985年10月10日主橋主孔合攏。為此,全省大跨度砼橋梁設計施工經(jīng)驗交流會在德召開,對白果坨烏江大橋建設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白果坨烏江大橋工程采取大節(jié)間,少桁片的三角桁式結構,橋型簡潔、輕盈美觀,施工簡便,造價低廉,是當時烏江干流第六座大橋,100米以上跨徑的第四座大橋,全國同類型橋梁居第二位。指揮部在此大橋附近修建全長114米的長青坳大橋。1986年1月,兩座大橋建成通車,使德江至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公路里程比原線少42公里,從根本上解決了烏江兩岸土家兒女千百年來靠木船橫渡、翻山越嶺、肩挑背馱的心酸苦累。
從此,白果坨渡口(碼頭)擺渡船完成使命,退出歷史舞臺。
烏江白果坨渡口
這座橋宛如一條長虹飛渡,因有拱跨百米、耗資百萬與百日合攏的“三百”而著稱于世。
記者至今記憶深的是:白果坨大橋建成初,記者14歲左右,老師組織同學們到白果坨渡口春游,感受大橋的雄偉和領略烏江自然風光。春節(jié)期間,寨鄰親友三五成群結伴徒步去白果坨玩耍,在大橋上點燃鞭炮后扔入烏江,鞭炮在半空就炸響了,說明大橋之高?,F(xiàn)在想起兒時的那些趣事,很有鄉(xiāng)村味兒。
2013年11月,德江實施從縣城至共和港(碼頭)S303(現(xiàn)提級為G352)二級路改擴建項目,即起于縣城南,經(jīng)大龍阡大壩、穿行打磨丫隧道(1215米)、過寒棚嶺、曾家壩、牛鼻溪、茶坨、共和鎮(zhèn)政府駐地、三里場、覃家灣,再穿越熊洞峽谷隧道(940米),訖于烏江共和港(白果坨),順接303省道,路基寬12米,設計行車速度60公里/小時。2017年1月1日,竣工通車,如今,從德江縣城至白果坨港僅需10多分鐘。同時惠及德印思等烏江兩岸沿線10多萬土家兒女。
目前,德江縣正在改擴建G352公路,起于共和港(白果坨),訖于德江縣與印江縣交匯的兩河口大橋,途經(jīng)共和、長堡、潮砥、楓香溪四個鎮(zhèn),全長29公里,該路段通車后有效帶動沿線鄉(xiāng)鎮(zhèn)經(jīng)濟發(fā)展,助力“黔貨出山”。
烏江水從潮砥方向奔流至共和與長堡區(qū)間十分狹窄的鎖水角峽谷后,然后進入寬闊地帶,又因烏江下游的熊洞峽緊鎖,使得烏江水反流,從而形成了一個很寬闊的回水坨,這是烏江得天獨厚的天然碼頭。
2007年12月,隨著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境內(nèi)沙坨電站首期截流,其水位逐漸上升至白果坨及潮砥以上。白果坨碼頭渡口回水區(qū)域成為高速出平湖景觀。
2011年,烏江航運800萬噸級德江共和港(白果坨)開工,2013年5月完工。這是國家規(guī)劃“兩橫一縱兩網(wǎng)十八線”高等級航道工程和北入長江水運出省通道8個重點項目港口之一。
共和(白果坨)港口
2021年11月16日,14艘貨船運載6800噸磷礦,從貴陽開陽洛旺港出發(fā),順江而下,經(jīng)江界河港、構皮灘電站、思林電站、思南縣城、潮砥碼頭,抵達共和港(白果坨),再經(jīng)熊洞峽谷、獨漁溪、紅坳、新灘、淇灘、沙坨電站、沿河縣城、思渠、龔灘、洪渡等港口(碼頭),沿烏江赴重慶涪陵,入長江,最終抵安徽蕪湖港,此標志著貴州“北入長江”黃金水道夢想實現(xiàn)。
這是烏江沿線梯級水電站修建而斷航近20年的貴州烏江水運首次大規(guī)模全線復航。
鏈接世界自然遺產(chǎn)保護地梵凈山
“烏江畫廊”加持添彩“大美中國”
2013年4月,烏江沙沱水電站建成下閘蓄水。地處庫區(qū)的德江縣潮砥鎮(zhèn)、長堡鎮(zhèn)和桶井土家族鄉(xiāng)新灘和望牌烏江沿岸的集鎮(zhèn)及渡口(碼頭)沉沒于江底。
這樣,白果坨及烏江沿線以集“雄、奇、險、秀、人文”于一體,構建出詩情畫意的烏江生態(tài)美而聞名。
熊洞峽兩岸峭壁懸崖向江心緊鎖,使江水浪花飛舞,氣勢磅礴,船行其間,讓人驚心動魄。在熊洞峽的江寬水緩處,江面變得較為平靜,可是那一層層的漩渦,也會讓人心驚動魄。
于是,德江縣決定以白果坨碼頭、熊洞峽谷等烏江良好自然生態(tài)及悠久的人文地理優(yōu)勢,打造國家級濕地公園。
2013年12月,國家林業(yè)局批準白果坨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區(qū)域位于共和鎮(zhèn)獨漁溪至思南縣交界處烏江干流及印江河道,分保護保育區(qū)、恢復重建區(qū)、宣教展示區(qū)、合理利用區(qū)等4大建設區(qū),核心區(qū)建設長堡休閑文化公園、白果坨濕地文化園、入口引導服務區(qū)、歡樂島、花海島、農(nóng)夫島等“一區(qū)二園三島”。
2015年6月1日,德江縣白果坨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掛牌。全力圍繞“烏江畫廊山水觀光”、“纖道儺戲文化尋蹤”兩大主題,融合奇石文化、土家文化等人文要素,充分挖掘烏江文化底韻,注入打造濕地烏江的新魅力。2018年,試點建設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2018年10月,以“梵天凈土·桃源銅仁”“烏江秘境·歡樂德江”為主題的銅仁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大會暨德江美麗鄉(xiāng)村文化旅游展示在德江舉行。白果坨國家濕地公園是觀摩點之一,來自省內(nèi)外嘉賓游客云集于此,和大自然同呼吸,享受人在白果坨,心入詩畫中,百里烏江畫廊,一步一首歌,萬頃濕地公園,一處一幅景,山水幽悠,鏡湖青清,層林遍染。如今,這里成為了千里烏江的一個充滿活力的節(jié)點,源源不斷吸引來自各地客人前來“打卡”……“高峽出平湖”的勝景令人流連忘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