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溪印象》
作者:龍文風 時間:2021/8/2 10:08:40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關注人數(shù):
周五午時,晴日朗朗,與如剛副主席、再橋主任相約去瓦溪。原本去看打球的,順便再一次感受一下甘龍老區(qū)的紅色之旅。按照計劃,我們繞過秀山往烏羅方向挺進,是晚抵達。
在瓦溪兩日,耳聞目睹該鄉(xiāng)脫貧之后的蛻變,頗有感觸,得些文字?,F(xiàn)集結如后,以記此行。
一、天賜之物粽葉
松桃瓦溪的黃楊是最有名的,代表著她的形象,但我更喜歡一種叫粽葉的植物。在海抜1400多米的巖桑壩村,仰俯之間,漫山遍野都是。
據(jù)說,這些天賜之物每年可以給當?shù)乩习傩諑?0多萬元的收入。常有重慶、秀山老板親自登門采購,老百姓只需出勞力上山摘擷,2.50元/斤左右,現(xiàn)錢現(xiàn)貨,干脆利落。這是上天的饋贈,對于他的子民,從未辜負,亦從不摒棄。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瓦溪山高路遠,荒嶺居多,可利用的土地不到國土面積的1%,大都旱地。再加常年風化雨刷,土壤稀薄,典型的貧瘠之所,用巖坷坷頭刨食來形容他們的生產(chǎn)生活,絕不為過。于是,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實踐,適宜種植、經(jīng)濟價值也比較高的烤煙成為幾乎惟一的產(chǎn)業(yè),卻不曾想因此而徹地改變了他們的命運。由于收入的提高,便更加堅定了他們通過教育讓孩子走出大山的決心信心。有關方面統(tǒng)計,該鄉(xiāng)平均每戶至少有一個“工作人員”。
放眼整個甘龍老區(qū),莫不如此。砸鍋賣鐵送孩子讀書,潛移默化地成為所有人的共識,并由此塑造了他們在松桃教育事業(yè)的楷模地位。沒有之一。
想當年賀龍率領紅三軍在此打土豪、分田地,創(chuàng)建蘇維埃政權,大概就是基于此等緣由吧!
勤勞,善良,堅韌,吃苦,拼搏,知識改變命運……多像粽葉這綠色詩意之物,蔭佑著瓦溪這片熱土;也正是這一切的一切,一并構成了獨一無二的老區(qū)精神。世代相傳,薪火不斷。
二、神奇的紅軍谷
去過瓦溪的人都知道,平均海拔近1000米的地理條件,造就了一方得天獨厚的凈土。即便赤日炎炎的盛夏,也涼快得讓人心曠神怡。那種沁入骨子里頭的清爽,絕不亞于任何叫涼都的去處。前提應在陽光明媚的晴天,藍天觸手可及,云朵或堆砌或飄逸,若帶若絮游走或纏繞于手指之間,似乎別有一番景趣。否則,便只剩下濃霧掩罩了,群山隱于其中,萬物進入另外一種化境,漂渺若仙界,凡人瞬間獲得脫解,可酣睡至日上三竿,可捧一卷詩書倚窗而讀,亦可閑庭信步獨享難得之自由。
這到底屬題外之話,我要說的卻是紅軍谷。
紅軍谷位于黃楊岒下交溪深處,鬼斧神造而成。猶記2016年夏,與松桃文學沙龍眾兄弟行走甘龍老區(qū),初見,頗為震撼。一壑蜿蜒數(shù)里,兩壁懸崖峻巖,石奇溝深,風光無限。因位于貴州重慶結合部,被曾任瓦溪書記的喬老爺顧名為黔渝大峽谷。余念其系革命老區(qū),賀龍及其廣大紅軍隊伍曾在此活動,遂斗膽呼之為紅軍谷,以為天人合一。
五年后故地再訪,藍天白云相邀蔭蔽,紅軍谷依然風姿綽約,神韻如昨。若架車繞黃楊嶺盤旋而上,行至高窄處,但見一橋橫跨溝谷飛架于西東,昔日刀背之歧途秒變通途,居高臨下俯瞰,一谷風光盡收眼底。若從低處進入,自紅軍橋逆小溪而上,或徒步慢走,飽嘗沿途野趣,還可以裸身而浴,直教清涼溪水洗去塵土鋁華;或租一“越野”風馳電掣,越卵石之凹凸,淌山溪之靜謐,破亙古之風浪,儼然邀馬競溜,又刺激又寫意??傊?,怎一個爽字了得。
以上并不為奇,使我意外的是,當年我信口胡謅的紅軍谷真有人當了真。大概受旅游化大環(huán)境的影響,在交溪谷口紅軍橋處,有一精明的當?shù)厝顺驕柿紮C,將其中的重要地段租下,經(jīng)營一家店鋪,提供游人燒烤、露營、越野架馬等方便,其名就叫“紅軍谷越野俱樂部”。據(jù)說自運營以來,生意大好。然而更意外的驚喜還在后面。當日我們租了兩輛“越野”,說好每車每小時120元的價格。完畢結帳,同行小李向主人介紹“紅軍谷”的由來,并特別指出其初始命名者二少也,沒想到豪爽的老板娘竟而免去了我們一半的租金。甘龍人的淳樸好客,果然名不虛傳。
三、不是結語的結語
瓦溪所在的甘龍老區(qū)遠離松桃主區(qū)域,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有點像臺灣之于大陸的意味。因其曾經(jīng)處于巴蜀文化的腹地,民風習俗等等完全別于深受荊楚文化沉浸的“內(nèi)地”,獨秀一枝。正是這樣,全然異同的她們一并構成了豐富厚實的松桃文化。所以,于大松桃而言,正如左右手,其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想,假以時日,生態(tài)良好、氣候宜人且有著濃郁巴蜀文化紅色文化蘊涵的包括瓦溪在內(nèi)的甘龍老區(qū),一定會成為松桃苗王城、潛龍洞、紅石林等以外的旅游新高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寶島臺灣”,為實現(xiàn)松桃的整體興旺發(fā)達而加柴添薪。
加油!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