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紅三軍來到永安鄉(xiāng),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許多紅色足跡和革命故事。今天我們要說的一雙未做完的紅軍布鞋,一半承載著的是軍民魚水情,另一半則是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牽掛。
1934年7月,紅軍來到永安鄉(xiāng)嗚柯壩,有個姓夏的副官和幾個紅軍戰(zhàn)士住在喻佐芬家,這支隊伍和其他的軍隊不一樣,他們既不搶東西也不傷害村民,還常叫村民一起吃飯,送衣服給他們穿,像自己的親人一樣。
有一天,夏副官請喻佐芬給他他做一雙布鞋,并囑咐她做快一點,過兩天部隊就要走了。當天傍晚,喻佐芬吃完夜飯,就開始在油燈下剪鞋樣,納鞋底。但做鞋面缺少布殼,家里也找不出一絲布來。夏副官知道后讓喻佐芬用自己的舊衣服做,他馬上去拿了一件絲綢花衣服給她,布料好到放在桌子上都要往下滑。
第三天要調(diào)崗了夏副官一大早就去喻佐芬家拿鞋,但是鞋面做好了還沒有上在鞋底上,時間緊急夏副官說拿到別處去請人上。臨走時,他又拿了一床棉絮給喻佐芬,便和其他紅軍一起向門外走去..
嗚柯壩近的爛泥山起了火線,槍聲響了幾天幾夜。過了兩三天,紅軍又路過村子。她看見夏副官也來了,受了傷,伏在馬上,滿臉是血跡,腳上仍穿著他原來穿的那雙青布條編織的草鞋。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喻佐芬詢問后才知道子彈打到胸膛,子彈頭還沒取出來。沒停留多久,夏副官就跟著隊伍走了。
他們就這樣分別了,之后,再也未見過,這喻佐芬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都沒能放下心里的牽掛,也許他不久就穿上了新布鞋,也許他再也沒穿上新布鞋。歷經(jīng)無數(shù)春夏秋冬、風霜雪雨、懸崖洪流,喻淑芬雖沒有等到再見夏副官一面,但等來了新中國的誕生、繁榮和富強。(松桃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