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紅石板村山巒青翠,油菜金黃?!凹t石板紅軍烈士紀(jì)念碑”肅立在綠水青山間,像一位安祥的老人,深情地注視著嶄新的村莊。
1934年,賀龍元帥曾率領(lǐng)紅三軍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和戰(zhàn)斗過,留下了許多紅色的足跡。88歲的老黨員劉佐邦鐘愛紅色文化大半輩子,是記者“沿紅軍足跡·看老區(qū)變化”主題采訪的向?qū)А?br />
“今天記者來蘇家溝采訪,看一看當(dāng)年賀龍軍長在你家住過的祖屋?!眲⒆舭钜贿吔o記者介紹,一邊和蘇家溝組村民陳太明說著話。
陳太明的祖屋是一棟連五間的木房,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如今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hù)單位,懸掛著一塊“永安蘇家溝紅三軍軍部駐地舊址”的牌匾,落款為“松桃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這里便是1934年賀龍軍長和關(guān)向應(yīng)政委帶領(lǐng)紅三軍住的地方,這一家很熱愛紅軍,紅軍也很關(guān)心地方的老百姓。陳太明的祖爺爺還曾講過,紅軍是老百姓的救命恩人,為我們打天下才來到這個地方。”劉佐邦指著牌匾說到,言語里充滿著感動。
俯瞰軍部駐地舊址所處的位置,四面環(huán)山,易守難攻,便于隱蔽。賀龍元帥曾在此召開會議、部署戰(zhàn)斗。按照劉佐邦所說,選擇在此處開展革命活動,或許是覺得安全。
“永安,永安,永遠(yuǎn)安全!”劉佐邦自信地說到,站在一旁的陳太明連連點(diǎn)頭。
談起賀龍曾在自己家的祖屋居住過,陳太明滿是驕傲。他向記者展示了的兩件和紅三軍有關(guān)的“傳家寶”。一件是“琴凳”,農(nóng)村一般用來放置嫁妝。長約3米,寬有尺余。軍部入駐后,賀龍元帥曾坐在這條長凳上指揮過戰(zhàn)斗。如今,桌腿上的花紋依然清晰可見,無聲地敘述著紅三軍轉(zhuǎn)戰(zhàn)黔東的光輝歲月,銘刻著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陳太明坐在長長的凳子回憶流傳下來的往事,聲音洪亮。
說到激動處,陳太明還給記者展示了家中的另一件“傳家寶”——紅軍鞋。鞋面沾滿了塵土,厚厚的鞋底布滿了防滑的圓釘。
“賀龍軍長的部隊走了以后遺留下一雙鞋子,可能是忘記帶走了。一直以來,我們沒有穿也沒有用,把它好好地保存下來,一代傳一代地保管它。”陳太明小心翼翼地捧著紅軍鞋。是?。∵@雙沾滿泥土的紅軍鞋曾跨過千山萬水,送來了革命的火種。
可是,這一路的跋山涉水,紅軍戰(zhàn)士付出的不僅有汗水,還有寶貴的生命。
青山埋忠骨,碧水贊英魂。白沙溪溝,一邊是陡峭的山崖,一邊是成片的油菜花田。伴隨著潺潺的流水聲,劉佐邦娓娓道出與這條溪流有關(guān)的紅軍故事。
跟隨著劉佐邦的腳步,記者走進(jìn)了凱梭村,找到了越戰(zhàn)老兵劉昌軍,一起來到當(dāng)年那株核桃樹所在的位置。溪畔已經(jīng)不見核桃樹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水泥路和成排的磚瓦房,儼然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
但是三位紅軍戰(zhàn)士壯烈犧牲的事跡,當(dāng)?shù)匕傩諞]有忘記。
“當(dāng)時土豪劣紳安排有偵查員,紅軍來了就亂指路,指的是白沙溪溝這條路。溝兩邊是巖坎。紅軍慢慢走出來,偵查員就在溪口那里等著捉他們。捉到人后就把他們吊在核桃樹上用槍桿子打,打完后就丟在山上的深坑里。紅軍那個時候流血犧牲,才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劉佐邦說得很動情,路過的群眾自覺地加入其中,一起重溫那段難忘的紅色歲月。
據(jù)劉佐邦講述,村民找到三位紅軍烈士遺體后,用長繩、蘿兜去山里把遺體撿起來,裝在三個木盒子里交給松桃縣委、政府,后來被安葬在烈士陵園。
守住“紅色文化”,激活“綠色鄉(xiāng)村”。為了緬懷英烈,地方黨委政府在附近的紅石村修建了“紅石板紅軍烈士紀(jì)念碑”,銘記三名犧牲的紅軍與另外兩名紅軍烈士。一大批像劉佐邦這樣的老黨員,年復(fù)一年地行走在紅軍留下的足跡中,默默地傳承著紅軍留下的精神財富。
“我是1956年入的黨,黨齡65年了。退休以后,我把紅軍精神和紅色文化收集起來,為了永安人民不忘記紅軍精神,不忘記我們的紅色文化!”劉佐邦光榮地介紹著自己,胸前的黨徽閃閃地發(fā)著光。
(記者 楊杰 龍元彬 熊海周 謝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