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那些感動一生的記憶
作者:龍正舟 時間:2021/4/23 11:53:17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關注人數(shù):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一本書,一個夢,一本書一個未來。近段時間,我一直在書寫故鄉(xiāng),現(xiàn)實中故鄉(xiāng),紙上的故鄉(xiāng),從文字的角度去碰擊心靈的夢想。馬上到世界讀書日了,總想寫點什么來豐滿一路走來對書本和文字的熱愛。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原版初序中寫道:蘇東坡曾把自己的放達行為稱之為“老夫聊得少年狂”。你看他右手牽獵狗,左手托蒼鷹,一任歡快的馬蹄縱情奔馳。其實細說起來,他自稱“老夫”那年才三十八歲,因此他芝同時在享受著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過得顛顛倒倒又有滋有味。讀著這樣的文字,穿越歷史時空,尋找那些美好,那些記憶。全有故鄉(xiāng)的真實和芬芳,書寫故鄉(xiāng)的美麗篇章,龍志敏老師的《逆遷徒》從心靈出發(fā),他用行走的腳步,丈量了故鄉(xiāng)松桃的鄉(xiāng)愁。
我無數(shù)次品讀龍志敏老師的鄉(xiāng)土散文集《逆遷徙》,感受一個文學前輩筆下故鄉(xiāng)的芬芳。在《逆遷徙》開篇中寫道:在我的記憶中,父母始終帶有鄉(xiāng)村的、泥土的氣味。而這種氣味恰恰是誘發(fā)我“文化鄉(xiāng)愁”的主要動因,是我美麗夢境的唯一源頭。從龍老師樸素樸實的文字中,我從中嗅到了他對心對鄉(xiāng)土鄉(xiāng)愁的表達。遷徙是苗族永遠唱著的歌,從黃河的岸一路唱響,一路走向深山老林拓土開疆,把根留住。龍老師書本的“逆遷徙”我想到的是回歸,文化的回歸,心靈的回歸。他表述的故鄉(xiāng)是松桃的一些特殊村莊,他的行走,他的回歸,他用文字,用文學的形式給我們欣賞了他的靈魂行走所丈量那一方山水的厚重。他把故鄉(xiāng)舉過了思想的頭頂,他用文字的火把照亮了故鄉(xiāng)的原野,讓我們聽到了山水的余音。
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滿的家”,其實就是寫盤信鎮(zhèn)滿家村。文中他寫到過苗年的場境。其實過苗年,在松桃的其他村寨也過。苗族的苦難歷程,一路走來的凄美故事,從龍老師的文中娓娓道來,仿如歷史的余音從歲月的井眼中傳來,那些過往種種成了我心靈的美好祝福,青春的影子就從一天又一天的時光中傾斜直至完全消失在黑色的夜里。滿家也曾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我曾在滿家小學當了六年的老師,滿家的人情世故,滿家的風土人情,一直縈繞在我記憶的深處。今年教管中心安排,脫貧攻堅需要,利用周末教師下村給貧困戶寫對聯(lián),我又回到了久違的滿家,這里好像我人生中的一個坐標,我又回到了她的經(jīng)緯。用毛筆在紅色的紙上寫滿幸福的祝愿,紅紅火火的夢想。
課余之時,經(jīng)常走到背后的山上去遙望來龍山與七星坡,經(jīng)常在課余時間寫上自己的感受天馬行空地暢想。石老師的父親是退休的老校長,為人和善,那時我住校,經(jīng)常到他家混飯吃,次數(shù)太多,我成了他家的???。至今回想好像昨天一樣,溶入到鄉(xiāng)村當中去。寫對聯(lián)這天,打了德發(fā)兄弟一個電話,告訴他,我到滿家了,回憶那些美好的歲月。最讓我感動的是,吃飯時去學校食堂,煮飯的石大姐對我說:雅勾(苗語兄妹的意思),你回了來?話語中沒有把我當外人,而是一個多年未歸的兄弟出現(xiàn)在她眼前的那種驚喜。
故鄉(xiāng)的美好,如候鳥一般的自由和奔放,龍老師在《逆遷徙》后記中寫道:沿著苗族先民來時的道路,沿著苗族古歌敘述的方向,我在霓虹燈下整裝待發(fā)。我猜想龍老師的內心流淌著苗族文化的血色基因,他溶入了故鄉(xiāng)的每一寸土地。沒有濫情粉飾,悲憫中把故鄉(xiāng)美好還給內心的寧靜。此刻我行走的文字,芬芳了初夏時光。
一路走來,輕吟如詩年華,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暫時告別美好的校園,世界讀書日,回憶讀過的書,把她融入故鄉(xiāng)的美好中,那是未來的期冀,留住那些感動一生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