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筆者來到世昌街道道水村二組塘坊水果基地采風。從201省道向馬甘溪的通村水泥路上前行,映入眼簾是干凈整潔靚麗的水泥路,青磚黑瓦白墻,青山綠水,好一幅美麗的村寨畫面。公路下邊是一條清澈的小溪,溪水緩緩流淌。
文斐采摘柚子
不一會兒,驅車來到目的地,文斐早已在基地等候。她滿頭卷發(fā)、皮膚發(fā)亮,圓圓的臉蛋上堆滿笑容,向我們一一打招呼后,帶領我們上基地。令筆者詫異,以前到過的水果、蔬菜或油茶基地均為平坦,這個基地卻要爬坡上坎,大伙兒一邊爬一邊相互叮囑:“有點陡,小心點!”
碩果掛滿枝頭
基地上那一棵棵桔子樹、柚子樹上碩果滿枝頭,在陽光照射下,黃澄澄的柚和紅艷艷的桔金光閃閃,勝是惹人喜愛。
2017年,縣總商會副會長、松桃宇通農牧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文斐響應黨委、政府“千企幫千村”的號召,進駐道水社區(qū)發(fā)展產業(yè)帶民增收。
游客前來基地觀看“金果子”
道水社區(qū)距離街道辦事處4公里,與火連村、狗沮村相連,411戶,1880人,有93戶脫貧戶。山高坡陡,田地不多,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在家里的多是老、弱、小、殘之人。經過考查研究,適合種植業(yè)發(fā)展,于是與農戶協(xié)商土地使用,多數以荒山為主,按100至300元每畝租用。
土地協(xié)商完畢,她立即整治土地,開發(fā)荒山,翻土育苗,同步進行。第二年開始移苗、嫁接,目前,有苗柚、沙塘柑、齊橙和夏柑四個品種。這片500畝水果基地到目前為止,已投入200多萬,政府補助15萬,用于基地灌溉設施建設。文斐每年支付村民土地租金10多萬,勞務費支出20余萬,基地務工周期有半年多,女工每天60元務工費,男工每天100元務工費,最多時每天有30余人務工。當地群眾有三塊收入:勞動務工、土地租金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有效保證了當地群眾就近就業(yè)增收。
由于基地坡陡,村民運肥料、水以及搬運果實都靠肩挑背馱,耗時耗力,然而果樹長在山嶺上、石窩中,陽光照射通透,以致每一個果實口感香甜、汁多肉滑。
文斐采摘柑橘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文斐每天上基地看管水果都是一把剪刀、一個鋤頭、一個背簍和一把鐮刀“四件法寶”,從未忘記隨身攜帶。隨時隨地剪枝、除草、松土和施肥,她樣樣精通,能做自己盡量做,節(jié)約勞動成本。文斐高興地說:“我以前多病,有腦梗塞。這幾年在基地勞動下來,都不知道什么叫感冒!"
文斐帶我們到基地果園實地走看,邊走邊介紹果園發(fā)展情況,只見棵棵樹苗長勢喜人,與人齊高的樹青翠茂盛,滿山坡。果園的成效,關鍵在于技術和管理,這片果園坡度很大,土質也不怎么好,里面全是石頭,打個樁都打不進,全靠技術支撐,育苗很關鍵,要育出自己想要的品種,要想樹苗長得好,施肥很重要,要對當地土質進行測試,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施肥,栽苗的間距,枝芽的剪截,根部的放圈可以促進早掛果,她說得頭頭是道,儼然一個真正的“土專家”。
游客在采摘
回望那漫山黃澄澄的柚子掛滿枝頭,圓溜溜的柑橘染紅一片。果林下,工人們忙著采收,游客們忙著品嘗、拍照……在暖陽的映照下,滿是豐收的景象。(記者 侯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