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柳鄧( ? ~1797),松桃廳大塘汛大寨營苗百戶,乾嘉苗民大起義的發(fā)起者。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石柳鄧同石三保、吳八月等人在黃瓜寨召開軍事會議,提出“逐客民,復故地”的口號,首舉義旗,轉戰(zhàn)黔東、川南和湘西,在平隴會師后,被“吳王”吳八月封為“開國將軍”。1797年在永綏與清兵激戰(zhàn)中英勇犧牲。 戴大醇(1835~1875),字金鏞,號和亭,孟溪黃花咀村人。咸豐年間入黃平州庠生,同治初加恩武進士,平生務桑梓事,不樂宦游,熱心練兵丁,筑寨堡、頌息安民及百姓福利事業(yè),系孟溪的檢茂書院、貿場、會館、蒼圣宮、牛王廟等創(chuàng)始人之首,又善文學,撰寫有《白馬洞跋》及《朝陽寺記》等著作。 吳勉安(1888~1932),又名吳國梁,大坪區(qū)矮沖坪人,清末秀才。1914年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yè)后,曾參與刺殺袁世凱的行動,后因事泄被捕。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十軍教導師師長、第十軍中將參謀長等職。1927年解甲經商。1932年又出任貴州省警備司令之職。同年3月,被國民黨61師師長雷鳴九派爪牙刺死于松桃涼亭坳下的四方井。 吳俊仁(1899~1960),字峭谷,烏羅三陽溪人。1927年畢業(yè)于黃埔軍校第五期工兵科,以后又進入陸軍大學將官班,歷任國民黨第88師工兵營中校營長、上校團長、第一戰(zhàn)區(qū)第二縱隊少將司令、國防部少將部員、四十九軍副軍長等職。1949年10月任124軍軍長,12月在成都率部起義,1952年轉業(yè)回縣,在城關一小任教員。1956年調任縣政協(xié)駐會常委,后增選為副主席。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60年病故。 吳 達(1911~1960),烏羅三陽溪人,就讀國民黨軍校高教班,后在日本帝國大學經濟系畢業(yè),回國后曾任82師488團軍需處主任、上校參謀等職。1944年回松后任過縣田賦糧食管理處副處長。解放后,先后任過銅仁中學、沿河中學校長。1958年在思南中學被錯劃為右派。1960年在勞改中病死于貴州甕安。
|
||||||||||||||||
|